專題文章:有機農業
7106
次閱讀
「有機農業」是一種較不污染環境、不破壞生態,並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。其德國有句俗諺說道:「多一座有機農場,便可以少一座醫院。」沒有污染就能保有大地的永續生命力。
● 有機的必備條件
1. 農作種植的水源、土壤與原料、肥料必須符合有機農業標準。
2. 生產、收成及加工過程不得使用殺蟲劑、合成(化學)肥料、農藥、化學添加物。
3. 土壤必須休耕三年。
4. 食材不得經過任何基因工程改造。
5. 必須通過政府機構的管制與認證。
有機應該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,一種人類生活最基本的條件。
地球上的所有食物原本都應該是有機的,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,人類為了增加產量、降低成本,發明了許多農藥、肥料,把原本的有機食品變成了有毒食品。
栽種「有機」比較辛苦,有機農場要花將近三年的時間讓土壤修養,才讓土地逐漸重拾原來的面貌,有機栽種較勞心勞力的理由如下:
(1)比較耗人工:有很多以前噴藥就解決的事,現在要人工下去做。
(2)比較花心思:要很瞭解農地,用心去想如何用順應自然的方式去解決遇到的各種狀況。
(3)成本比較貴:「有機肥」比「化學肥料」貴很多,有機的產量大概是一般的2/3,辛苦的代價,賺到的就是健康囉!
有機耕種是一種按照自然規律來種植作物和飼養牲口的農耕方法。有機農夫會避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農藥和肥料,他們會藉著輪種和循環動物廢料來保持泥土肥沃,免除環境的污染及過度開發,以維持一個平衡,具生產力的生態系統。平衡有益和有害的生物,並種出自然安全健康的作物來。
生產者會以尊重環境的方法去生產、處理及加工。他們關心的不單是產品本身,更是由生產以至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整個過程,是否符合有機精神。
生產有機食物的事業,趨向於需要更多密集的勞動力(例如:使用人工除草和經手選擇),並且供應更加有限。雖然每年產業的成長率約為20%,而有機食物仍然僅佔市場的2%而已。一但未來的供應增加,有機食物的成本自然會下降。
在歐洲一項統計證明,吃有機食材的人在食物上的開支並不比一般飲食的人高。
原因就在於具備有機觀念的人,三餐正常吃、重質不重量,所花的金錢其實不會比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人差多少。
依據有機農業研究機構2017年發表的全球有機農業統計年報指出,過去幾年全球消費者的有機需求增加(成長幅度高達14.7%),從事有機耕作的國家數更是上升至179個,美國、德國、法國等主要市場均呈現兩位數增長,亞洲的有機生產者佔了全球投入有機生產的35%。從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理解,有機耕種是人類未來農業的方向,是全球未來發展的趨勢。
至於台灣投入有機農業的規模,由農委會農糧署統計至2017年3月如下表,可見台灣有機市場仍有發展潛力。
在台灣,有機原料達 95% 以上的產品才能標示為有機。
全球有機蓬勃發展,台灣卻僅佔小部分 | ||
| 全球 (2015) | 台灣 |
有機耕地面積 | 5090萬公頃 | 6939公頃 (2017)占總耕地面積79萬公頃約0.8% |
有機食品市場產值 | 750億歐元 | 46.8億台幣 (2013)占食品業產值6533億約0.71% |
有機生產投入人口 | 240萬人 | 2969戶 (2017) 占所有77萬農戶的0.3% |
常常有農民說:「我種菜都不放化學肥料,也沒用農藥,我的菜都是有機蔬菜。」真是如此嗎?在台灣販售有機產品必須非常小心,只有通過有機驗證的農產品,才能在包裝上稱呼自己是有機蔬果,例如「有機紅龍果、有機地瓜葉、有機芭樂乾等。」貿然使用有機字樣,很容易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觸法,情勢嚴重者甚至被處以數十萬元的罰鍰。身為消費者在選購有機農產品時,不妨上網查詢產品驗證字號,確保店家是貨真價實的有機商品販售商,以保障自己的權益。
只有經過驗證,才能說自己是有機產品嗎?
根據「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」,欲申請有機驗證的農民,必須經過嚴格的把關:確認農地與灌溉水質沒有重金屬汙染、確認栽種過程完全依照推薦使用的資材、產品經檢驗後確認沒有農藥殘留,上述條件都符合,才能稱之為有機產品。若農民原本的土地不是有機農田,還得再經過至少2年的轉型期驗證,才能真正成為有機產品的一份子。
為什麼種有機這麼難?
種有機不難,有機驗證取得標章才困難。有機驗證系統,就是要保證從生產源頭,例如土壤和水源,到栽種過程乃至收穫加工有無藥劑汙染等,確保末端產品絕對沒有被環境影響而變質。儘管農民不使用化肥與農藥,假設土壤有重金屬汙染,種出來的農產品就有可能出現重金屬殘留,當然不能取得有機標章。而在驗證機構人員的嚴格監督下,也能避免農民使用不當的資材,確保農田環境不受汙染。
文章轉自http://www.foodnext.net/column/columnist/paper/4357988197